为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17日至21日,文学部“寻梦江淮•承风皖韵”实践团队前往合肥市蜀山区兴园党群服务中心、兴园社区、合肥锦雯言语康复中心、合肥市博物馆等地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首站走进安徽省博物院,在“安徽文明史陈列”展厅,队员们近距离观察铸客大鼎、龙虎纹鼓座等镇馆之宝。通过青铜器上的铭文与纹饰,感受商周时期江淮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恰逢圆明园七大兽首在蜀山馆展出,队员们在沉浸式场景中聆听文物归国故事,深刻体会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
团队成员在包公祠了解了包公“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哲学。团队成员在李鸿章故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李鸿章故居像一面棱镜”“它映照出古老中国在近代化浪潮中的艰辛探索与深刻教训”。
团队在蜀山区兴园党群服务中心与锦雯言语康复中心开展了以服务群众、传递温暖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在兴园党群服务中心,成员们协助巡馆、调试文娱设施,参与打扫社区卫生和规范摆放共享电动车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合肥锦雯言语康复中心,团队成员整理图书室书籍,与孩子们互动玩游戏,清理墙壁污渍,协助整理康复资料,以实际行动传递关怀与责任。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必将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将此次实践的丰厚滋养转化为深耕专业、服务社会的动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撰稿、摄影:张星宇、江倩)